信息来源:搜狐网
近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厅对《河北省企业生态环境信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河北省企业生态环境信用管理办法(修订稿)》,并向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均开征求意见,征求时间截止至5月29日。

进一步落实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给企业环境信用“打分”,积极推动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模式。通过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动态管理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及信用修复工作,建立新区生态环境信用管理系统,并与全国、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让“被拉黑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修订版重点解读
一、 分级管理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全部纳入企业生态环境信用管理体系。分为A类、B类、C类、D类、E类五个级别,分值计算指标实行百分制。

建立了 良好、守信、一般失信、严重失信和“黑名单”五个生态环境信用等级体系。结合企业生态环境行为、社会影响等实行计分定级制85分及以上为良好企业、70-84分为守信企业、50-69分为一般失信企业、30-49分为严重失信、29分及以下为“黑名单”企业。
二、 环境信用初次评价
生态环境部门对首次纳入生态环境信用管理体系的企业予以生态环境信用初次评价。根据现场检查情况、相关材料等,赋予企业生态环境信用初始分值。公开初次评价核查信息,严格准入管理。

生态环境部门应当于每年公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后,两个月内完成对新增重点排污单位的生态环境信用初次评价。

将A类、E类企业信息,推送至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纳入全省信用管理体系。以正向激励为导向,建立了生态环境信用修复机制,对一般失信、严重失信、“黑名单”企业可通过及时整改、污染减排等方式,逐步提升信用等级;对“黑名单”企业,自完成整改之日起六月内未出现新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可上调一个信用级别。七是健全了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对不同生态环境信用等级的企业,规定了联合激励惩戒措施。



三、动态信用管理
企业生态环境信用动态评价分值计算指标中的激励分值信息由企业自主提供。失信分值信息、直接定级指标信息,由生态环境部门收集核实,并在相关信用信息产生的七个工作日内录入,在企业生态环境信用管理系统中自动生成、动态更新。

定级E类企业的,自完成生态环境失信行为整改之日起六个月内未出现新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上调一个级别;存在严重污染环境构成犯罪的、被生态环境部门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业、关闭的、发生重大或者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形,一年内不得调整级别。
四、惩戒与激励
对不同生态环境信用等级的企业,规定了联合激励惩戒措施。良好企业可以享受纳入环保“领跑者”政策,对失信企业将加强监管、督促约谈,“黑名单”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将被禁止参与评先评优、享受优惠性政策等。
各地齐发力

海南省2021年3月20日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的通知》,采取分级管理制,按“谁评定、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准确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增强排污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提升环境保护监管效能,助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山东省2021年5月1日
正式实施《山东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细化企业环境信用等级,制定四色分级分类管理,优化调整“两个期限”服务企业长远发展,建立“黑名单”制度联合惩戒企业及个人,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吉林省2021年05月12日
深入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印发《吉林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明确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行为记分标准,将企业环境信用按照良好、一般、警示、不良4个等级进行评价,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系统,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提取“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平台”信息,在“信用吉林”“信用中国”网站向社会公开,有力震慑违法违规企业。
环境信用未来风向
不同生态环境信用等级的企业,将面对不同的联合激励惩戒措施。良好企业可以享受纳入环保“领跑者”政策,对失信企业将加强监管、督促约谈,被列入“黑名单”企业,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让失信企业一次违法、处处受限”。
• 企业环境失信补助奖励受影响
• 财政等有关部门在确定和调整政府采购名录时,取消其产品或者服务
• 企业环境失信评优评先被限制
• 环保部门在组织有关评优评奖活动中,不得授予其有关荣誉称号;通报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工会组织、有关行业协会以及其他有关机构,对环保不良企业及其负责人不得授予先进企业或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等。
• 企业环境违法保险补贴奖励缩水
• 建议保险机构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
• 企业环境信用不良,贷款受影响
• 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其审慎授信,在其环境信用等级提升之前,不予新增贷款,并视情况逐步压缩贷款,直至退出贷款
此外,环保部门还将结合环保不良企业环境失信行为的类别和具体情节,从严审查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以及其他行政许可申请事项;加大执法监察频次。暂停各类环保专项资金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