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
姜春云主编
新华出版社
观点摘录:
1.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全球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祸患。当今的环境危机是传统工业文明的副产品。破解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人类文明转型。加快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化生态文明转变,是全人类的当务之急、共同责任。
2.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地球生物圈的一个细胞。这个细胞,可以良性的,它总是在为绿色家园更绿更美而思索、奔波、做贡献;也可能是恶性的,它总是在为绿色家园变黄变黑而谋划、忙碌、做手脚。但愿人人都做良性细胞,不做恶性细胞,大家都为拯救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地球生物圈而尽心尽力,多做些利人利己、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利天人和谐、永续发展的文明善事。
3. 就整个地球而言,人类是否感大自然孕育、抚养之恩而敬畏、呵护自己的绿色家园?这是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包括个体和群体,不同国别、肤色、性别、阶层、职业的人,都应当作出理性而明智回答的问题,并以仗义执言、扬善止恶的正义法则律己律人,见诸行动。
4. 自然界的生命群体早在几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安家落户了,而人类来到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几百万年的事情,是晚辈的晚辈。人类诞生及其进化全程,从猿到猿人、早期智人到智人、少数古人到几亿、几十亿现代人,哪一步不是大自然这个伟大而神圣的母亲抚育、供养的结果?比之与家庭、国家的关系,大自然对人类的养育之恩和丰县,更带基础性、根本性,也更值得人类知恩、感恩、报恩。
5. 生态环境问题,早在农业文明时期就已开始暴露,但那时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渐进的,相对而言,较轻;而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文化成果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愈是接近现代,这种破坏愈是惨烈。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土地沙化荒漠化、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臭氧层破损、酸雨区域扩大、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人类健康并造成死亡的疾病多发以及极端气候地质灾难频繁袭击等,这种种触目惊心的现实在警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生物圈出现了破损,支撑地球生物圈的主要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湿地、江河、湖泊、农田、山系、大气、海洋等),都已伤痕累累、功能弱化,潜伏着人们难以预料的祸患和危险。
6. 全球环境恶化到了今天的地步,有其深层次根源。不能排除与大自然逆向演替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人类社会没有正确对待大自然,在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上,认识偏颇,行为失当,犯下了难以弥补的历史性错误。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掠夺性开发及其非理性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传统工业文明相对于农业文明,无疑是巨大的革命性进步,它创造了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和物质技术文化财富,但其致命的弱点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它的极端逐利性、贪婪性、掠夺性、强权性和疯狂性——为加速财富、资本积累而不顾一切的价值观、发展观。
7. 参与掠夺自然资源的,不乏人类中心主义者,他们把人类视为大自然至高无上的占有者、主宰者、统治者,把自然万物视为人类的附属物、消费品和奴仆,肆意掠夺、霸占、灭绝,而且在消费上追求奢侈豪华、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在二百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竟然消耗掉了全球约二分之一亿万年形成的一次性资源。
8. 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传统工业文明不可能纠正,也绝对没有办法纠正自己的失误,如同走入了“死胡同”。即使后来兴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由于没有跳出传统工业文明的旧框框,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也遇到了西方工业化国家一二百年间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面临发展与环境双重压力和挑战。
9. 20世纪中后期,人类反思工业文明难以为继的深刻教训,创立了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为破解环境危机,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开辟了广阔前景。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而言,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它既传承了工业文明的优势、长处,又以全新的理念,纠正了工业文明的弱点、失误。
10. 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理念可概括为:
(一)人类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是平等、友好、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统治者;
(二)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当知恩图报,善待自然,而不可忘恩负义,对自然万物施以暴行;
(三)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理所当然,但一定要取之有度,不可超过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承载力;
(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人际公平、国际公平、代际公平”的道德准则,不可侵占属于他人、他国和后代的权益;
(五)倡导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力求效益最大化、消耗最低化、对环境影响最小化;
(六)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摒弃一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七)发展成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而不可少数人独吞等。
11. 拯救地球生物圈,实践人类文明转型——由传统工业文明转变为现代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宏伟、壮丽的事业,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人类潜心研究、正确认识和回答一系列相关的问题。
12. 农业文明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所形成的许多先进文化至今仍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但其“被动适应”的落后理念和生产方式,必然被以“主动适应”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所代替。工业文明主导的工业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了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物质文化财富,相对于农业文明,是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工业文明那种惟利是图、损人利己、急功近利、掠夺性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其局限性和致命弱点昭然若揭。人类反思工业文明的沉痛教训,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在继承发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更新、更高、更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式,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证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当今最高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质的升华和飞跃,已成为指引人类拯救地球生物圈、破解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向光辉灿烂未来的灯塔。
13.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依托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灿烂辉煌的文明。从“天人混沌”的原始文明,到“天人渐离”的农业文明,再到“天人相悖”的工业文明,直至正在步入的“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新时代,走的是一条曲折而艰难的探索之路。
14. 工业文明的非理性发展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是全面而深重的。也就是说,它使供给和支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球生物圈受到严重创伤,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江河、湖泊、大气和海洋等主要生态系统都在退化,部分生物链条开始断裂、失效,其危害之巨、后果之严重,出乎人们预料。事实证明,工业文明在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上,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破坏性,犯下了不可补救、自身又不可能纠正的历史性错误。
15. 人类对待大自然,必须是,也只能是敬畏、和谐、友好、呵护,而不可狂妄自大、称王称霸、为所欲为;只能是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而不可像对待敌人那样,“征服、战胜以至毁灭自然”。须知,大自然是不能征服、战胜、毁灭的;相反,所有企图征服、战胜、毁灭大自然者,最终无一不在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下而“被征服、被战胜、被毁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把自然生态搞光了,环境搞坏了,大地一片荒漠,污水横流,作为人类,那你还能生存、发展吗?人类文明还能继续吗?
16. 生态文明是一种汲取和发扬工业文明优点长处、弃除其弱点短处、转型升华为符合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文明。实践已经表明,唯有推进亲生态的、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发展和消费,人类破解生态危机、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才会成为可能。
17. 生态文明是当代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相互融通构成的整体性文明,是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科学技术由“单一到整合、一维到多维”综合应用规律的文明,也正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文明,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公众幸福指数不断升高的文明。
18. 工业文明引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说到底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出了问题。人类在对待大自然的问题上,认识偏颇,定位失当,关系扭曲,以致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危及自身生存。要从根本上破解生态危机,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必须重新审视、匡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彻底改变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恶化的思维定式和价值观念。
19. 宇宙浩荡,斗转星移,历练跌宕起伏,约在137亿年前孕育了银河系;均今70亿年——50亿年期间,在银河系的猎户旋臂上诞生了太阳系;46亿年前,太阳系生长出一颗美丽的行星——地球。距今46亿年——35亿年,地球炽火喷涌、岩浆翻腾、波涛汹涌、天地分合,经过10亿年的剧变,地球迎来了春风化雨、润生千秋、昊阔展姿、生生不息的生命进化时代,展现出一幅幅“生克相依、万物一体”的生命画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从最原始的生命体始,经过35亿年锲而不舍地“修炼”,地球孕育出了今天的生物圈!如今,她万物竞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是一切生命栖息繁衍的摇篮,是人类进化发展的绿色家园。
20. 生物圈运行的总动力源是太阳。在太阳能的驱动下,大气环流、大洋海流、信风、温度、热量和降水,通过绿色植物和蓝绿藻类的光合作用,将水和无机盐类转化为有机物质,将太阳能转化储存为化学潜能,每年合成多达约2000亿吨的有机产品,成为支撑地球生物圈永续运行的物质基础。在全球星罗棋布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真正对地球生物圈起主干支撑作用的是“十大生态系统”,即大气、海洋、森林、草原、湿地、农田、山脉、江河、湖泊、沙漠生态系统。
21. 长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以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和高消耗高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和发达国家的“负债消费”方式,导致环境恶化、发展不可持续,直接危及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反思工业文明负面影响的教训,转变“人与自然相悖、自断生路”的传统发展方式,代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发展方式,势在必行。然而,这是一个漫长、痛苦的变革过程。
22. 生态文明既继承发扬了工业文明的优势、长处,又纠正弥补了工业文明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弊端,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23. 对自然生态系统来说,“消费”这个词意味着消耗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一方面,一切消费资源来自于大自然;另一方面,消费之后的废弃物又排放到大自然。这种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向自然环境排放废弃物的行为,必然会直接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如果这一过程超过了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自净力所允许的范围,就不可避免地对整个地球生物圈产生冲击和破坏。可以说,全球资源过耗、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归根到底皆源于人类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则有悖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应当废止。
24. 绿色消费是指“无公害,低污染,无破坏,高效、低耗和多益”。“无公害”,是指产品本身及其生产过程对生态与环境、对人类健康与生命不造成威胁和危害。这是最基本的一条。“低污染”,特指消费方式和消费后果,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无机和有机环境(含动植物等生命体)的污染,被控制在可降解的水平上。“无破坏”,特指消费方式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构成破坏,保持其结构成分的有序化和功能的持续增强状态。“高效、低耗,则是指能源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益最大化,消耗与排放最低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持在“不欠债”的水平上,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多益”,是指绿色消费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有益于人与自然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地球生物圈完好无损,有益人类身心健康。这样的消费理念叫做绿色消费,这样也消费产品叫做绿色消费品,这样的消费理念和产品再加上这样的技术、工艺、包装、运输、销售等的结合,叫做绿色消费模式。
25. 所谓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危机,说到底都是人口多少、人口素质高低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文明与否的问题。大千世界,经济欣欣向荣,交通四通八达,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是多达70亿人倾力创造的,而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水土污染、空气污浊、贫困加重、疾病流行、灾害剧增等,也与人口数量、质量、分布直接相关。我们说,物质生产重要,否则,人们就难以生存、发展,同样,人口的生产也绝不是次要的,若把握不好,也会成为灾难。人口生产是无限,而地球的容量和永载力是有限的,两者之间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又存在一个协调发展的问题。人口增长过慢不可,过快亦不可。目前,地球生物圈受到创伤,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回顾整个人类发展史,不难看出,人口增长、财富增加,生态破坏是同步成正比例的。愈是接近现代,全球人口增长愈快,呈现了爆炸性增长,给自然生态、资源、环境造成了愈来愈大的压力。目前,地球生态系统面临着超出其承载力阀值乃至崩溃、瓦解的危险。
26.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又很少给予,以致生态系统长期超载运行,日渐衰退,失去平衡,可谓“元气大伤”。时至今日,面对自然生态脆弱、疲惫的状态,亟须休养生息,给予必要的康复时间、空间和条件。实践证明,这是破解环境危机,修复地球生物圈最便捷、最有效、成本也是最低的举措。
27. 口衔橄榄枝的白鸽,是人类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但这些白鸽从来没有真正自由地翱翔在历史的天空。在人类历史的长卷中,和平就如同罢花一现,转瞬即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不但造成军民惨重伤亡,灿烂辉煌的文明毁坏,而且使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特别是近现代战争,其情景之惨烈、危害之深重令人惊骇、发指!
28.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科学技术扮演者双重角色:它是“天使",在经济发展中作为第一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功不可没;但往往由于人类操作不当,它又是“魔鬼”,在掠夺资源、破坏环境、威胁人类生存发展方面产生严重负面效应。要走出环境危机,修复地球生物圈,作为人类最高智慧的科学技术负有特殊的使命。
29. 近现代以来自然生态日趋退化、环境恶化,与人类伦理道德的缺失是分不开的。如果说远古时期的人类对大自然还存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谨小慎微,生怕伤害了自然生态,那么,到了后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掠夺自然资源的行为就再也无所顾忌。许多人贪得无厌地追求高额利润和财富,不要说资源可以掠夺、生态可以破坏、环境可以污染,就是弱势群体的健康、人命也可以搭上,哪里还有伦理道德可言?!更谈何人与自然和谐和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这说明,要从根本上遏制和破解日益严重的生态退化、环境危机,对地球村的村民而言,亟需补伦理道德特别是生态道德文化课。惟其如此,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才可望得到缓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生态道德观念的树立,是拯救地球生物圈的基础工程、关键环节。
30. 生态安全如同社会安全一样,离不开法制和法治的强力保障。无论何时何地,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法制得力不得力,到位不到位。一些生态环境好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不与环境法制健全、得力、有效密切相关;而生态环境恶化的国家和地区,又无一不存在环境法制缺失、乏力、失效的弱点。
31. 人们为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往往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民生为代价,导致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发展不可持续。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至上”观念基础上的发展和政绩考核标准、办法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其负面效应。为破解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一直在研究探索,设法把资源损耗、环境影响纳入经济核算,推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证明,实行这种新的核算方式,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纳入经济增长核算体系,走“高效、低耗、低排放、可持续”的新路子,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同步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32. 生态环境无国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不仅危害本国本地区,而且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毋庸置疑,地球生物圈的创伤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造成的,尽管其责任有大小、轻重之分,但又都是环境危机的受害者。综观全球,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乃至生态系统瓦解,比人们所了解和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环境危机既有区域性,更有全球性。要修复地球生物圈,破解生存危机,必须全人类加强合作、协作、采取一致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