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走向荒野》
——一个走向荒野的哲学家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 著
刘耳 叶平 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年出版
1、环境的状况可以极大地有助于人,也可以极大地有害于人,而且这利与害的机制都很复杂。
2、地球生态系统支撑了并仍在支撑着自然和人类的历史,那我们应该如何形成对此生态系统的世界观呢?也许人类最基本的义务,就是对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这条伟大的生命长河的义务。
3、人类的持续存在所需要的条件就是:作为一种生物,我们必须要与我们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学会妥善利用由我们作主支配的大量资源,用它们来促进而不是破坏自然的大循环——那些使生命的存在成为可能的水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过程。
4、人类生态的根基在于生态关系。
5、人只有先就自然本身而热爱自然时,才能利用自然来最好地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6、我们现在最缺少的环境就是荒野,而荒野现在已面临着被灭绝的可能,这迫使我们得仔细考虑一下我们与荒野的关系是什么。
7、我们到荒野去与自然遭遇时,不是要对自然采取什么行动,而是要对她进行沉思;是让自己纳入到自然的秩序中,而不是将自然纳入我们的秩序。
8、人类对自然规律,无论是万有引力规律,身体健康的规律,还是生态系统的稳态规律,没有例外地都得遵循。
9、人性深深地扎根于自然,受惠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而人类对自然的评价,就像我们对自然的感知一样,是从与环境交流的过程中抽取出来的,而不仅仅是我们加给自然的。
10、所有的生命形式,包括人在内,都得与环境保持某种最低限度的自动平衡,否则就没有足够的投射力生存下去。
11、我们要让祖先留下来的家业再传下去,使之能有“将在的今天”。用自然中的一个意象来说,我们有一个根,我们应该再结出果实。
12、我们的经济财富可以用劳动去获取,但我们生态的福祉却深深地根植于自然。
13、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再建一个水坝,但一个物种一旦灭绝,那损失就是不可挽回的了。
14、荒野是我们的第一份遗产,是我们伟大的祖先,它给我们提供了接触终极存在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在城市中是无法获得的。
15、荒野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展示着我们的生命之根。
16、从长远看,违背某些环境伦理的原则比违背传统伦理的原则危险性更大,因为违背这些环境伦理原则可能威胁到很多代人。
17、支配自然唯一可能的方式是遵从自然。
18、在治理环境上的花费正如在国防上的花费一样,从近期看都是非生产性花费,其效益是一种总的、长远的效益。
19、像爱自己那样爱你周围的环境。
20、最理想的世界不是一个完全为人类所消费的世界,而是给城市、乡村与荒野都留有适当的空间的世界。
21、消灭荒野地就好比是烧毁我们尚未读过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