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肖琪
冰川加速消融,与我家的燃油车有关吗?极端高温天气频发,又和我每天怎么扔垃圾有关吗?近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双碳指数2021—2022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全国110个城市开展了第二期城市双碳指数年度评价,客观反映我国“双碳”进展态势。
对比结果,课题组看到110个城市指数总得分有所提升,其中排放趋势得分上升幅度较大,低碳状态有所上升,气候雄心基本持平;其中68个城市的评价综合得分上升,显示在国家“双碳”政策体系引导下,城市“双碳”行动取得一定进展。其中,深圳在城市双碳指数评价中排名第一,成都、青岛、北京、宁波、武汉、厦门、昆明、上海紧随其后。
城市双碳指数指标体系,是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理论基础,以解析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为路径,综合考虑能源、工业、交通、生活等碳排放领域,从气候雄心、低碳状态、排放趋势三个维度对我国城市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的指数。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碳排放的主体。对重点城市开展“双碳”行动进展态势评价并给出行动建议,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有力举措。2022年,课题组对指标体系做了进一步升级,在低碳状态中新增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垃圾分类指数”两个评价维度,以居民生活的绿色转型为切入点,对城市落实“双碳”行动进行了更全面的评价,也揭示出社会公众绿色生活的“成色”。记者就如何提升交通领域降碳等话题采访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双碳指数研究课题组成员马军。
强化政策作用,推动新能源车和节能车普及
日常出行,没车不行。与此前不同,今年的中国城市“双碳”指数三级指标新增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报告》显示,我国城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高,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累计为524.9万台,在狭义乘用车市场全年渗透率达25.5%,增速达到85%。提前达到我国“十四五”20%的目标值。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还提出“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行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等一系列措施。与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相比,城市在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方面有着更大的主动权。
实际上,交通运输领域占到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马军告诉记者:“从全球范围来讲,交通领域的脱碳都是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人口与车辆的增加,会导致碳排放处于增长的状态,进而对实现“双碳”目标带来挑战。”这也使得推行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让更多消费者选择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政策的推动。“在本期评价中,课题组看到税费减免,以及摇号和限行等方面的优惠措施,确实推动了新能源车渗透率在很多城市的快速提升。但正如前期实施的购置补贴一样,这些优惠政策也难以长期实施。”马军表示:“为持续推进城市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地区的做法,明确燃油汽车禁售的时间表。”
据了解,我国东部的一些地区已经在研究禁售燃油汽车时间表,其中海南省明确宣布,到2030年,全岛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除特殊用途外,全省公共服务领域、社会运营领域车辆全面实现清洁能源化,私人用车领域新增和更换新能源汽车占比达100%。这些政策,对推动当地新能源车的加速普及已经发挥了积极作用。
马军表示:“考虑到我国地域广阔,地理、气候、道路、使用环境复杂,部分地区普及新能源车的条件并不都像东南沿海那样成熟,课题组建议城市首先拟定‘禁售传统燃油汽车’的时间表,以便因地制宜,促进多元化交通降碳方案的落实。”
此外,交通领域的减碳还可以关注人均公共交通拥有量、城市慢行系统建设,通过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建设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清洁电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的结合,“各途径共同发力,可以更加有效地推进交通领域的减碳。”马军说道。
建立有效的垃圾分类体系,助力居民生活绿色转型和零碳社区建设
实际上,居民生活的绿色转型,涵盖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解决了绿色出行,都市人每天还要面临生活垃圾的分类问题。垃圾分类涉及每一个家庭,也是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制定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要求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提升至65%。
“要实现这一目标,‘垃圾分类’是一个关键性的指标。”马军表示:“对于掌握主导权的城市,它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能动性,找到更有效的推进方式。”
以苏州、上海等垃圾分类领跑城市为例,基本建成了撤桶建站、定时投放和监督指导等行之有效的分类投放模式和垃圾分类体系。因此,《报告》建议,还在摸索路径的城市,可以从顶层设计入手,抓紧落实《“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学习借鉴上海、苏州的成功经验,有效推进垃圾分类体系的建设。
“好的垃圾分类体系,需要解决匿名化投放带来的问题。”马军告诉记者:“我们在调研中曾发现一个规律,当一个社区按照‘十四五’专项规划要求建设标准化驿站,有负责任的监督者,在物业的支持下,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初步扭转之前混合投放的局面;在上海等地我们看到,3年来,很多市民分类已成习惯,养成后即使督导减少也不易改变。而这个习惯的培育,正是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能为‘双碳’目标实现、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的力所能及的事。下一步,我们也将核算垃圾分类碳减排的效果,研发与核算相关的方法论,进一步有效指导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除了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也是城市“双碳”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降碳具有重要作用。实际上,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建立在科学分类和有效分类的基础上。然而,要真正打通资源化利用的渠道也需要多方发力。
马军建议:“在当前全球迈向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和塑料垃圾全面减量回收再利用的大潮中,上海、苏州、深圳等领跑城市,可以抓住机遇,调动市场化力量,积极尝试将前端社区垃圾分类与后端企业的高效循环再生利用相结合,对接产生和废弃大量塑料包装物的大型中外品牌、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大幅升级循环再生体系,压实企业减塑和零填埋承诺,推进零碳社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