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郭运洲
进入9月,各地学校陆续开学上课。连日来,不少地方的生态环境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协调,环保宣传教育工作者纷纷走进校园,举办“环保讲堂”“垃圾分类游戏”“无塑入校”等系列活动,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使“开学第一课”具有鲜明的绿色底色,为新学年的“绿色学校”建设按下了启动键,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
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工程之一,生态环境部门应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做好这项工作。笔者认为,双方联合行动,重在指导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发展等相关知识,并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科学策划和组织各类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润物无声地强化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能力。具体来讲,要帮助学校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与课程教学密切结合,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和理解绿色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通过沟通协调,帮助学校邀请专家开展环境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或环境教育基地,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习兴趣,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此外,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兼具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绿色低碳行为习惯。
建设绿色校园。帮助学校在校园建设中,结合本地气候、环境等特点,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校园绿地和绿植景观,全面提升学校的绿化、美化、净化水平,建立起卫生保洁、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等管理制度。在此过程中,引导学校主动采用节能绿色产品,帮助学校持续开展校园环境监测,妥善处理师生生活及实验室污水,实现学校的常态化绿色运行管理。
培育校园绿色文化。通过与学校沟通协商选定主题,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内容的宣传海报、公益广告等,在学校的宣传栏、墙饰画、班级板报等位置持续展示,让环境宣传教育内容在校内随处可见。同时,要注重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等校内组织的引领作用,在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爱鸟周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举办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绘画、征文和演讲比赛,营造浓厚的绿色文化氛围。
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生态环境志愿者队伍,适时开展环保节目演出、捡拾垃圾杂物、巡护江河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入企业、到农村,向公众发放生态环境教育宣传资料,监督、纠正或举报有损生态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和违法行为,使学生们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作为环境保护参与者的荣誉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