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航道部门又好又快推进水运建设纪实
来源:新华日报
新年伊始,江苏航道再传喜报:苏南运河镇江段、常州段、苏州段“四改三”工程陆续通过交工验收,标志着京杭运河苏南段全线212公里航道已全部建成三级航道,江苏内河航道快步迈进“水上高速”时代。
俯瞰全国水运网络图,江苏版图蜿蜒伸展的航道让人眼前一亮:航道密度高达23.7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一位。
四通八达的水运网络,连接了全省所有的省辖市和80%以上的县(市)。全省有大小河道2900多条,天然湖泊近300个,水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的17%。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24342公里,占全国近1/5。全省设有通航船闸109座,属于交通部门管理的有45座,其余由水利部门管理。
拥有得天独厚水运资源,江苏这一优势发展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优良航道资源。在国家规划建设的长三角“两纵六横”4200公里高等级航道网中,江苏占67%,里程达2811公里。江苏拥有通航条件最好、船舶通过量最大、社会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两大水运主通道——横贯东西370公里的万里长江,纵穿南北687公里的京杭运河。
江苏省航道部门充分发挥内河水运的天然优势、独特优势、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提前谋划、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全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有力支持流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内河航道成为真正的流金淌银“黄金水道”。
主动作为
助推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迈进
水运,这一古老的运输方式历久弥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因水而兴的江苏,更是主动打好内河水运这张好牌,在大力建设与发展内河水运方面快马加鞭。
航道发展,政策先行。在航道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方面,江苏一马当先。早在2007年,随着《省政府关于加快水运发展的意见》的颁布实施,江苏航道发展得到了全国领先的政策保障。2011年1月《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出台后,江苏省政府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于11月份出台《省政府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在发展战略上,明确要求把水运发展作为全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利用10年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实现江苏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的跨越”的宏伟目标;在资金保障上,明确规定将航道建设专项资金的额度从每年不少于5亿元提高为12亿元。2012年,13个地级市全部出台“实施意见”,实现国家、省、市三级航道发展政策体系的全覆盖。
江苏内河航道基础设施建设迈入发展快车道,投资呈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迅猛态势。“十二五”期间,以“全省联动、闸航并举、连线成网”为原则,以京杭运河、连申线、芜申线、盐河、苏南干线航道网“两纵两横一网”为建设重点,完成内河干线航道建设投资300亿元,新增航道达标里程750公里;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达标里程超过2100公里,达标率超过60%,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规划里程达标率达到70%,初步形成“东部达海、中部连江、苏南成网”的高等级航道网主网络;实现水运主通道全面扩容、入江口门全面改善、省际航道全面升级、重点港口疏港航道全面打通、苏南干线航道网基本建成,三级以上航道通达所有的省辖市,四级以上航道通达75%以上的县(市)。
历久弥新
生态航道成为美丽风景
6个绿化主题相映成趣,长达1公里的芦苇生态带相环绕,不时有野鸭出没、鸟儿盘旋……来到新建成的丹金溧漕河金坛段航道绿化景观带,色彩绚丽、层次丰富的美景映入眼帘,置身其间,如入画中。
在丹金溧漕河航道整治中,技术人员运用空厢驳岸、运泵一体、整装桥梁、钢板桩护岸、水上ETC五大创新技术,破解了施工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噪音、节能减排、施工效率等方面的难题。其中“运泵一体”泵船的运用,使工程节约土地200余亩,该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经过4年的整治升级,江苏航道部门不仅提升了航道等级,还从美化航道周边环境着眼,通过节点塑造、沿线披绿的手法,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友好型航道景观风貌,从而提升了区域环境价值。该工程因此而列为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绿色循环低碳示范项目。
两淮段航道整治工程同样贯穿了绿色主题。从淮阴船闸到淮安船闸的22公里航道,被称为苏北运河两淮段,是运河上船舶流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航段。该段航道两岸生长着大片芦苇,芦苇根系发达,大面积的芦苇随风摇曳,令人赏心悦目。江苏航道部门在进行两淮段航道整治时,没有强行把这段改成砌石护坡,而是认真落实环境友好的理念,积极建设生态航道。他们积极推广以自然护坡、生态混凝土护坡等绿色航道整治结构物,保留了两岸茂盛的原生态植被,并另外补种了7000平方米的香根草、菖蒲等水生植物。用植物代替硬邦邦的水泥,船舶行驶中产生的船行波被植物“吸收”,更为安全,更加有助于运河大堤固土护坡。
在列为交通运输部首批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的京杭运河常州市区改线段,形成了一道长达17公里的“一河、一路、两林带”的绿色交通走廊;另一个内河水运建设示范工程——宿迁城区段两岸,则成了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公园式休闲场所。
江苏航道部门还把内河水运建设作为改善环境的促进因素,充分发挥航道的亲水优势,在美化两岸环境、提升文化内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打造集航运通道、绿化通道、景观通道、人文通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水运、生态航道。
在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形势下,江苏航道部门认真落实资源节约理念,最大限度地坚持集约开发、综合利用,在建设方案上能利用现有航道进行改扩建的不另辟新线,尽量避免大改大挖,少占用耕地,同时尽最大努力争取与其他交通项目的统筹建设和与水利、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现在,内河航道发挥的作用,不再仅是繁忙的运输通道。随着绿色生态航道建设不断推陈出新,江苏内河航道已成为了绿色风光带,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谱写崭新篇章。
科技创新
打造“江苏版”智慧航道
京杭运河无锡段近40公里的航道两岸,安置了5大类数百个传感器,对各类设施及航行船舶进行24小时全天候、全区域、全过程的及时、动态、准确的监测,实现了涵盖京杭运河无锡段全线、无人值守的航道智能传感网络。水上水下传感器,作为感知航道的“眼睛”,实时获取航道水上、水下、周边基础设施,包括航行中的船舶状况、船舶流量观测、航标遥感遥测、航道通航状况监测、水位遥测遥报、航产航权监管、水下航道断面测量等各类信息。感知航道让航道运行不再有“隐私”。同时,感知航道还可以对这些“第一手”数据和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和综合处理,为科学管理提供真实、可靠、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决策参考依据。
感知航道通过传输、智能分析、决策评估,形成了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具有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特点的决策支撑体系,改变了过去航道管理被动的事后管理模式,开启了实时动态的主动式管理模式。江苏航道部门借力科技手段,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力度,加速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完善,推动转型升级,让古老航道加速迈向智能化和现代化。
“以前过闸口,船多的时候得花费一个小时来回。自从办理了泰州口岸船闸的水上ETC(江苏内河船舶智能过闸系统),现在过闸非常快,也不用下船跑缴费处,一趟能省300多元钱。”俞垛机1588号船主王俊深高兴地说。
水上ETC,主要是通过采用电子标签对船舶身份进行自动识别,然后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船舶智能便捷过闸,目的在于优化船舶过闸流程,不上岸远程办理过闸手续,缩短船舶过闸时间,降低过闸成本,减轻船员劳动强度,促进水运节能减排,提高船闸智能化监管水平和船闸运行效能。自2012年12月20日开通试运行,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18座船闸应用水上ETC,发放电子标签1300余张。以试点的口岸船闸为例,使用水上ETC后船舶每次办理过闸手续,船员可节省约10公里路程,花费时间由1小时左右降为不到1分钟,并且免去了换乘小船、打车等交通成本30元,据测算,单船全年可节省费用数千元,船闸通行能力可提升18%以上。同时,通过使过闸船舶免停靠或少停靠来减少燃油消耗,降低废油气排放,进一步提升了水运节能减排效果。
为进一步统筹解决船舶定位和网络数据传输等问题,江苏航道部门同步组织研究开发船载OBU系统,集成了北斗/GPS双模卫星定位,升级了电子标签,并且实现了无线自组织网络传输,是对原有水上ETC系统的一次全面升级,既可全天候掌控船舶的准确定位和运行轨迹,确保对船舶的安全监管,又可实时了解船舶的真实数据,从根本上消除一船多证、大船小簿等弊端,对规范水运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端正交通行风大有裨益。2015年,将着手在长三角高等级航道15座船闸推广应用水上ETC,从而实现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各船闸水上ETC全覆盖。
服务优先
“民心航道”暖人心
芜申运河城西锚地内的宜兴水上服务区,被船民们亲切地称为“怡心港湾”。
芜申运河宜兴水上服务区不仅提供500米的船舶岸线供船舶靠泊,还配套建设有200平方米船舶机具维修区、200立方米水上加油站、2000平方米的综合楼、超市、餐厅等。针对船民长期漂泊水上、物资补给困难、文化生活单调的状况,水上服务区在完善船舶补给功能的基础上,为船员提供了购物、餐饮等便捷服务,并常年向船民提供免费加水服务。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有17个水上服务区先后建成投入使用。
江苏航道部门“以人为本”,将内河水运基础设施使用者的需求放在航道建设的突出位置,将航道功能向社会化、专业化延伸,在全国率先探索在内河干线航道设立水上服务区,首次实现内河水运主通道像高速公路一样为服务对象定向提供优质服务,极大地方便了船民。
便民、利民、惠民,成为江苏航道部门开展政务服务的准则。沿江口门船闸全面推行船舶过闸“一站式服务”,即所有船舶过闸“一门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有效避免了船民多次往返地方海事、航道部门窗口,且等待时间过长、往返奔波多,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并极易引发行风等问题。目前已在京杭运河及大多数沿江口门船闸推行到位。每天定时在网上公示苏北运河船闸待闸船舶数量,设有远调站的所有船闸,都在远调站的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公示待闸船舶数量及调度信息。此外,所有船闸都能主动提供天气预报、应急药品及服务船民的基本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广大船民。在邻近城镇的船闸推行低音喇叭广播或采用甚高频调度船舶,也大大降低了闸区周边的噪音污染。
在苏北运河全面推广船舶过闸“一票通”服务,即通过整合联网收费系统、船舶GPS辅助调度系统和短信平台,在苏北运河全线范围内为安装GPS终端的船舶实施过闸“一票通”,船舶进入苏北运河,无论需要通过几道船闸,只需在首闸登记和缴费,从而实现了畅通高效航行。
协调发展
水运成为率先实现现代化重要引擎
畅通、安全的江苏内河水运,早已潜移默化地成为全省及长三角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运输大动脉。江苏内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地区之间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的有效利用和优势互补,有力支撑了流域经济带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升级,成为推进江苏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整体优势并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内河水运是我省能源运输的生命线。江苏经济发展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头在外”,能源缺乏、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大批适合于水运的煤炭、建筑材料及原材料等大宗物资,需跨区域运输。与此同时,京杭运河、长湖申线、苏申外港线等跨省市航道,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外贸物资运输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一直以来,水运在江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长期占据着“半壁江山”,平均每年完成的水路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占全省社会运输总量的1/4和2/3以上,特别是在煤炭、矿建材料运输方面,水运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每年都要承担运输全省煤炭消耗量的六成、矿建材料的八成。
内河航运以其独特的优势,孕育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还形成了沿河城镇和产业带,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发挥着重要作用。刚刚申遗成功的京杭运河,凭借悠久灿烂的“运河文化”,正释放出越来越大的“运河效应”,吸引众多开发区和知名企业依水而建。京杭运河江苏段沿线8市面积占全省的56.6%、人口占60.6%,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到全省的66.3%、66.3%和83.3%。目前,沿河经济和内河航运已进入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阶段。
新航道,新航程。一幅以低碳经济为显著标志的生态航道版图,正在江苏大地由规划转变为现实。这不仅是造福未来的民心工程,更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