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震
生与死,开始与结束,是每个人都必经的两个阶段。生命尽头的殡葬,是生命对生命的告别,是生命对生命的纪念。
说实话,我不赞成目前的殡葬制度。或许会有人告诉我,实行目前的殡葬制度有一万条理由。但作为一名生态环保工作者,我认为目前的殡葬制度不环保、不科学。特别是在目前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和“双碳”大背景下。
先说告别。每个人走到生命的尽头,都会被送到同一个地方——殡仪馆(火葬场)。殡仪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把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血肉之躯焚烧成灰。无论技术多先进、燃烧多充分,也无法避免这一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每一具遗体都要消耗与排放,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算起来,这要消耗多少宝贵的能源?要增加多少污染物的排放?这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再看安葬。当下的通常做法是,把亲人遗体火化之后的骨灰装入骨灰盒,安葬于墓地。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要占用一块宝贵的地面。现代的墓葬大都是大理石制作,坚硬、牢固、不分解、不消亡。一代一代的生命诞生,一代一代的生命消亡。长此以往,城市必然陷入陵墓的包围之中。
中小城市一时似乎问题不大,而大城市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则已成为不容回避的矛盾。大城市人口基数大,墓地需求也大,本市墓地紧缺,便在周边城市另寻阴宅。上海就是如此。如今,不少上海人的亲人故去之后,选择安葬在苏州等周边城市,每年清明之前都会出现独特的跨区域扫墓大军。更有少数的富人,专门在周边城市购买小户型商品房存放亲人的骨灰盒,形成阴宅与阳宅共处的怪诞现象。
面对现实的困境和生态环保的要求,近年来一些谓之现代化的殡葬方式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上海市推出了“生命晶石”服务,将骨灰制作成一颗颗“生命晶石”,让逝者亲属居家存放纪念。北京、江苏、黑龙江等地推出了骨灰撒江播海的江葬海葬。北京市为鼓励群众选择海葬,除举行庄重的仪式外,还在长青园建立统一的海葬纪念设施,方便群众纪念被海葬的逝者。郑州探索使用可降解骨灰盒,举行公益树葬。还有更多的地方,开始推广生态节地葬,一改传统墓园肃杀的氛围,使其朝着园林化、生态化和人文化方向发展。
这些相对于时下普通的“火化+墓地”殡葬模式,确实向生态环保迈了一步。但这还不够。因为这些方式都还有一个遗体火化的过程,都还要消耗能源、排放污染物。“生命晶石”的制作过程也还要消耗能源,在家中摆放亲人骨灰制成的晶石也不适合国人的传统心理。江葬海葬的过程及其复杂的仪式,都还要消耗能源资源。
从环保人的视角看,除了少数携带传染病毒的遗体必须火化外,普通遗体完全可以直接土葬。生命来自于大自然,最终回归大自然。在大自然面前,这就是内部循环与内部消化。在殡葬问题上,现代人远没有古人聪明、科学。古人将遗体交还给大自然,让大自然分解、吸收、还原。一两代人时间里,地面上可能还留存着坟茔,顶多五六代之后,地面就会复归于平常。先人曾经的埋骨处,就是后人耕作的良田沃土。
有人可能担心不经火化的遗体会污染土壤、水源。人类存在成千上万的历史早已告诉我们,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不要说零星的死亡与掩埋,就是古代与近代的战争,大量的死亡与集中埋尸,几十年过去,大地不都恢复了正常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如果政府在城市附近找一片地方,规划作为树葬之地,在将逝者的遗体直接深埋,然后在上面种树,不仅没有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而且让逝者化为树木的营养,那该多好。
这也许才是造福地球环境和子孙后代的生态安葬方式,这才是生命尽头完整意义上的生态环保之举。
“等我死了,就把我葬成一棵树吧。”骄阳下,它是人们遮阳的绿伞;夜幕下,它是鸟儿栖息的天堂。未来祭拜先人,就让思念寄托在茂盛的参天大树之上吧。让生命,在绿色中永生。
(作者为江苏省作协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智库】特邀研究员、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