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牛桂敏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然中,就像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但你是否真正知她懂她呢?一场不期而至的疫情,让我们在惊恐、奋挣之余,再次躬身面对自然,反思自己。这不是我们自觉的谦恭,而是应有的理智。
人类并非地球主人
在许多人心中,人类就是“地球主人”,大自然的主宰。但是,认真阅读、静心倾听一下自然,就会发现,我们未免有点无知狂妄。
几年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曾在各地开展过“聆听大地的声音”环保科普巡展活动,形象生动地给公众以灵魂的启迪。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村有近46亿岁的年轮,但藉由古生物化石记录,我们仅对它近 6 亿年来的历史略有所知。最早的“村民”是单细胞生物,出现在大约 32 亿年前,他们或可自诩地球的“主人”。高等爬行动物,也有2.5 亿年的历史。而人类呢?充其量不过300万年,不及三叶虫的百分之一。即使今天让人侧目的蝙蝠,也有超过5000万年的历史。
如果把地球的生命长度用一天来比量,有案可稽的人类历史不过几秒钟。相比地球老人,人类还是“幼婴”。
非但如此,地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运转,有没有人类这个孩子其实无关紧要,而人类却少不了大自然这个母亲。多年来,人类总妄言自己乃“地球主人”,阅读地球,认识自然,我们才恍然大悟,人类并非地球的“主人”,我们只是地球的孩子,是“自然之子”。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耳熟能详的经典论述,严谨准确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向世人贡献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我们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首先缘于人类在进化中与自然界的生命物种具有同源性。其次,人类与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其他生命具有千丝万缕的生态联系,即“共生关系”。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或曰“宠儿”,但更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离开了一切生命共同结成的生物圈,人类是不可能长期独立生存下去的。
“生命共同体”正是解析人与自然心息相依的“源代码”。它告诉我们,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所有生物,需要“相互依存、共生互利、协同进化、美美与共”。人与自然之间除了和谐共生,没有第二个选项。
知敬畏,懂顺应,会保护
做到“和谐共生”,前提是知道敬畏自然。大自然以母亲的姿态哺育一切生物,也以母亲的智慧辅导我们生存和生长。天然浑成的自然巢穴,引导动物们造窟筑巢、安身立命,启发人类架屋盖楼、建镇筑城。“生命共同体”中其他成员的奇异本领,也成就了人类无数的“仿生学”成果。
不说众所周知的鱼类之于轮船、鸟类之于飞机,知者不多的蝙蝠之于雷达、响尾蛇之于红外技术、蚂蚁之于集成电路,单是人人厌恶的苍蝇,带给人类的灵感就“不一而足”:由苍蝇“复眼”,发明了“蝇眼透镜”,提高了人类千万倍的工效和质量;由苍蝇的楫翅发明了“振动陀螺仪”,实现了自动驾驶……
很长时间里,人类因无知而对大自然施以“大不敬”“大无畏”,但也无一不被报复。诸多肆虐人间的疫情如埃博拉、SARS等,大多藉由人类对自然的盲目“挑衅”而引发。
新的研究还表明,人类对自然过度侵扰导致的气候变暖、冰川融缩,极可能释放并激活冰封上万年的古老病毒,使人类面临的疫情风险大增。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大自然这位“母亲+老师”心存敬畏呢。
知敬畏,继有尊重。人类对自然的正确态度,当如孩子敬重母亲,以“感恩”之心尊重自然:大自然创造人类,也养育了人类。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切物质条件,皆由自然提供。人类所发现的旧能源、发明的新能源,都来自于大自然所准备的“大仓库”;人类所创造的科技及产品,都来自于大自然所提供的“实验室”。
人类也许可以不遵守自然界的“先来后到”,但不可漠视“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法则。只有尊重大自然,我们才不会失去她的护佑,自然界才会是人类刷存在感的大舞台。
又当如学生敬重导师,以谦虚之德尊重自然:人类不只是身体发肤“受之自然”,所有智慧也源于自然。倘若自然的智慧像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便若沧海一珠。人类过去几千年创造的文明拜大自然所赐,今后的发展仍有赖于大自然源源不断的泽被。
“尊敬不如从命”,对自然真正的尊敬乃是“顺应自然”。这要求我们重塑生态道德观和环境价值观。17年前的SARS殷鉴不远,此次新冠肺炎的病源又与野生动物相关联。一回回惨痛代价反复告诫我们:人类不可滥用自己的特权,满足一己私欲;也不可因某些动物(蝙蝠、土拨鼠等)携带病毒,便欲实施生态灭杀,因为这会破坏自然调控机制,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更不能认为搞生态旅游、与野生动物亲密接触是所谓的“和谐共生”。真正的“和谐共生”,是给生命共同体的其他成员保留必要的生态空间。恪守“井水不犯河水”,方可还自然以宁静和谐。
若将“顺应”看作必要的让步,“保护”便是主动作为。身为从大自然获取最多的“自然之子”,人类理当自我约束,匡正与自然的不和谐行为,主动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上有所作为。
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是根本。2018年六五环境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让绿色生活成为人们的普遍遵循,还需持之以恒开展宣传教育代际接力,培植和发展生态文化,包括以滥食野生动物为耻的生态文化,使生态道德观和环境价值观根植于社会,成为人们的生活追求和日常习惯。
唯此,生态文明才有花开之日,美丽中国方有梦圆之时。
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