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首页 > 生态论苑 > 生态杂谈
发布时间:2023-02-21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周亚楠

 

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3-02/21/04B/res01_attpic_brief.jpg

 

四川卧龙中华熊猫苑的大熊猫。 顾海军摄

 

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3-02/21/04B/res04_attpic_brief.jpg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黑颈鹤一家三口。 赵顺勇摄

 

http://epaper.cenews.com.cn/tplimg/1/1/2023-02/21/04B/res07_attpic_brief.jpg

 

四川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川金丝猴。 顾海军摄

 

“近年来,在四川省雅安市、都江堰市、乐山市、绵阳市等地,常有村民见到野生大熊猫下山进村串门儿。就在今年1月除夕前一天,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的村民,还看到一只野生大熊猫下山转悠,串门儿‘拜年’。”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渺笑着向中国环境报记者讲述这样一幕。

 

作为一名常年致力于生态研究和环境保护的专业人士,杨渺见证了四川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野生大熊猫经常下山串门儿,背后又反映了哪些不同寻常的故事?

 

一组组数据: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作为生态大省,四川森林、草地资源十分丰富。对于做生态研究的人来说,在四川省开展研究就像进了宝山,条件得天独厚。”说起四川的生态环境资源,杨渺眼里散发着光芒。

 

据了解,四川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也是全国天然林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四川在长江、黄河上游为中国生态安全筑起了一道屏障。

 

谈及四川省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时,杨渺从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向记者娓娓道来:“四川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2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5%;重污染天数从2015年的143天减少为2022年的7天。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四川省连续3年获评优秀等次。环境的改善,也反映了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的覆盖率提高,在减少水土流失和降低大气扬尘方面的作用。”

 

杨渺继续用数据举例,从1998年四川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率先启动退耕还林(草)工程开始,20余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5.8个百分点,目前达到了40.23%

 

“对于老百姓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杨渺举例说,“比如我们在野外调查时,时常在路边发现成群的猴子或一些野生动物,有的就大大咧咧地从大马路上经过。”

 

杨渺告诉记者:“国宝大熊猫分布区的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如今,四川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实现了“双增长”,野生大熊猫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909只增加到1387只,增长超过50%;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增加到了目前的202.7万公顷。

 

一条条生态红线:保护濒危物种及栖息地

 

作为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之一,四川为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黑颈鹤等在内的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地环境。

 

杨渺介绍,“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有效保护了大熊猫、川金丝猴、达氏鲟、攀枝花苏铁等珍稀濒危物种,以及它们的栖息地。”

 

根据最新数据,四川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4.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59%。“全省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9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近50%的自然湿地面积被纳入了红线体系,依法实施严格保护与管理。”杨渺告诉记者,“这些区域涵盖了川西北高原,包括若尔盖湿地在内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也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内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区。”

 

“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后,可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试行)》《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实现统一管理和监督,解决了原有保护地相互之间交叉重叠、多头管理导致的问题,以及没有纳入保护地造成的管理缺位。”杨渺说。

 

据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其中,四川省面积占比最大,约占74.4%,包括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和小相岭片区。这片区域分布着13个相对孤立的大熊猫局域种群。”杨渺告诉记者,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使得13个相对孤立的大熊猫局域种群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

 

“大熊猫栖息地位于山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保护和发展之间矛盾突出。”杨渺补充,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后,通过创新管理机制,可将生态保护、扶贫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的共赢。

[ 关闭CLOSE ] [ 打印PRINT ]
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241号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695号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