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首页 > 生态论苑 > 专家园地
发布时间:2023-09-12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欢欢

 

今年7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党和国家的战略实施和全社会全方位的实践中展现了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展现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实践伟力。

 

生态文明是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高校是人类文明传承创新的重要机构,在文明传承创新中推动人类未来生态文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使命。这就决定了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应当发挥其积极作用,承担好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应有责任。新时代,高校要充分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担当,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要求,及时回应时代发展对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提升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也是从根本上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重要基础。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社会向着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高校育人的使命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领军人才,而这一要求与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高度契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观念与情怀,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方面,通过生态文明思想的渗透,学生更加自觉地树立环保理念,为生态保护而付诸行动,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融入,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的转型升级,高校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环保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将促使高校加强跨学科融合、开设相关课程,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未来栋梁之才。

 

强化理论育人,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青年学子。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核心是要合理设计课程体系,真正学懂弄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子、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一方面,要改革和创新高校思政课程体系。首先,深化优化思政课程内容,通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讲解,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采取课堂讨论、案例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发表观点和意见,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了解中国在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深刻领会并全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和实践意义。再次,要坚持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使用贴近学生的资源和平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多角度全方位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课程体系。在高校课程设计中,可以多角度设计融入相关课程,例如在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中,增加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的同时,助力他们构建生态文明理念。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相结合,深入探讨它们的渊源、共性和发展路径,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的智慧和观念,并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和继承这些传统智慧,造福人类发展。

 

优化文化育人,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中场所,是进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和传播的重要阵地。一方面,要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推广生态环保建筑和节能设施,提倡绿色出行,减少校园碳消耗,倡导低碳生活。推动垃圾分类,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行动。另一方面,整合校园活动资源,打造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的文化氛围。加强环保社团组织建设,定期组织环保志愿活动、环保讲座、影视分享等,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组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兴趣。开展环保主题的创意比赛,鼓励学生提出环保方案和创新设计,推动环保理念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业竞赛和相关科研训练项目,让学生在科研竞赛中感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

 

深化实践育人,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育人实践。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铸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问题,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汇聚校内外资源,拓展实践与志愿服务平台。加强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产学研”一体化,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基地与志愿服务平台。加强教育指导,鼓励设计多元化项目。加强对学生实践教育的培训、指导,与“第一课堂”教师联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生态保护主题的实践与志愿服务项目,涵盖环保调研、生态保护、垃圾分类等内容,注重项目的质量和实践成果,形成品牌化效应。建立实践育人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生态实践、志愿服务的学生给予认可和鼓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对成果的总结、宣传,组织实践成果展示活动、经验交流会等,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学生的实践成果和经验,激发更多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高校作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理论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为重要路径支撑,丰富思政育人体系,加速培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本文系江苏省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新工科课程思政的守正创新”〈2023SJSZ0010〉阶段性成果)

[ 关闭CLOSE ] [ 打印PRINT ]
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241号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695号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