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首页 > 生态论苑 > 专家园地
发布时间:2024-08-29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张太利 李玲

 

近年来,环境检测、验收造假现象屡见不鲜,有效的执法监管是遏制乱象的关键。如何才能快速发现造假线索并有效固定证据?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分享一些具体做法。

 

精准布控深挖造假线索

 

检测机构造假的驱动力往往源自对成本压缩、市场份额扩张及利润提升的追求。他们可能通过减少单次采样的必要耗材与人力投入,同时增加单位时间内的采样数量,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此,执法人员需精准施策,从多个角度发掘造假线索。

 

一是价格异常分析。调研检测服务市场均价,聚焦低价承接检测服务的机构。例如,某地区平均检测服务费为每样本500元,而某机构却以300元的超低价格承接业务,这很可能意味着其在检测过程中“偷工减料”。

 

二是数据比对辨伪。梳理日常监管中发现的管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名单,对比其实际排污数据与检测报告结果。若某企业时常存在超标排放情况,但检测报告却显示达标或远低于实际排放水平,应引起高度警惕。

 

三是集中采样监控。在验收、批量检测期,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监控,因为在此类情况下,造假机构可能更容易通过简化流程、快速切换采样点等方式来节省时间和成本。例如,在某工业园区集中验收期间,执法人员发现某检测机构频繁更换采样点,且每次停留时间极短,这可能是为了赶工而牺牲检测质量。

 

四是采样条件审查。严格审查检测报告的采样条件是否符合规范,对无采样口、停产期间的采样报告深入调查。

 

五是视频监控辅助。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厂区大门及采样点位的视频监控资料来追踪采样人员的活动轨迹、采样时长及频次等关键信息。例如,通过视频回放发现某检测机构人员在某企业采样时仅停留几分钟便匆匆离开,而正常采样流程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存在造假嫌疑。

 

六是仪器关注防欺。关注行业内已曝光的存在造假功能的仪器设备。若某检测机构在报告中频繁使用此类仪器且检测结果异常一致或偏离实际,应重点审查。

 

构建证据链确保无懈可击

 

针对疑点重重的环境检测机构及其委托企业,执法人员需要深入追索其涵盖水、气、噪声等关键领域的原始检测记录资料。通过比对实验室分析数据与现场即时读数,确保每项数据都得到严格核查,并及时固定所有原始证据。

 

一是视频复核与现场调查。调阅相关视频监控资料,特别是采样和检测过程的关键环节,比对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中的信息。若发现不一致之处,立即备份视频证据,并前往现场进行实地勘查,询问采样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制作详细的调查询问笔录。

 

二是数据对比与逻辑验证。深入检查原始记录中的打印凭条、设备编号、采样时间、检测结果等相关数据,识别潜在的逻辑错误和不合理之处。对于同一时间同一设备出现不同记录、时间顺序与文件号不匹配等情况,需及时调取采样设备内部存储的信息进行验证。同时,可要求采样人员进行现场演示,以便直观地观察数据记录是否真实。

 

三是时限与样品管理核查。面对短期内多家企业由同一采样人员负责采样,且涉及严格时限要求的样品保存与检测时,执法人员务必需要仔细比对样品交接单、采样时间和检测时间记录单,核查样品保存与检测时限,识别是否超期,确保合规性。

 

四是工况与生产实际比对。评估检测机构在报告中关于工况的描述是否合理,比对检测时间与企业实际生产时段是否吻合。同时,结合现场采样口的实际情况和生产台账记录,交叉询问企业相关负责人和采样人员,以核实是否存在潜在的报告造假行为。

 

五是多维度信息交叉验证。对于业务量较大的检测机构,执法人员可考虑会同检测专家组建专案组,通过调取采样人员的打卡记录、报销信息、高速支付行程信息、仪器使用日志、分析仪器内部存档及工作人员电脑中的特殊软件等多维度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全面锁定造假证据,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寿宁生态环境局 宁德市生态环境局

 

[ 关闭CLOSE ] [ 打印PRINT ]
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241号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695号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