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首页 > 生态论苑 > 专家园地
发布时间:2024-12-09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成长春 杨欣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系,指明了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和实践路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

 

绿色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绿色生产力彰显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发展绿色生产力意味着大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妥善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促使经济发展从关注“有无”转变为注重“好坏”与质量“高低”,追求绿色发展繁荣,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高度契合。

 

绿色生产力具备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绿色生产力由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及模式创新催生而成,涵盖以新能源、新材料等减污降碳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与传统产业融合为代表的新业态,以及以高附加值绿色低碳产业和绿色消费为代表的新服务及其聚合体。发展绿色生产力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着手,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绿色生产力蕴含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在绿色低碳领域,绿色低碳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动力之一。资源环境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碳排放权交易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创新发展,能够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激励经营主体进行技术创新。

 

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生产力的现实基础

 

长江经济带肩负着以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在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方面,有基础有条件为全国提供示范。

 

绿色资源禀赋彰显绿色生产力的发展优势。长江经济带地域辽阔,土地、矿产资源丰富,横跨多个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涵盖森林、湿地、湖泊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能够有效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绿色生产力发展提供生态环境保障。长江流域内企业分工明确、协作紧密,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便于推广和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产业集聚彰显绿色生产力的协同效应。长江经济带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一方面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传统产业纷纷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为绿色生产力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空间。湖北宜昌响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号召,3年内主动关、搬、转化工企业,实现长江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清零”。另一方面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长江经济带的新兴绿色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日益壮大,成为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绿色技术创新成为绿色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技术创新是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长江经济带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为发展绿色生产力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储备,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绿色成果转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基于“数字孪生”技术,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10余所科研单位为代表的科研力量,开展土地结构信息学、水库信息学等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针对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的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进行智能化监测和预警,进一步强化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研究。

 

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生产力的三个关键点

 

科技:强化绿色低碳技术颠覆性创新。要激发以提升绿色低碳科技水平为突破口实现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大支持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培育高端装备、前沿领域、融合应用等技术,深耕研制航空发动机、创新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孕育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推进多重科创力量相互融合、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局面。要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创新,整合各地的科研资源和创新力量,共同攻克绿色技术难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搭建政产学研金介融合化的科技研发平台,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大力建构和发展生态化科学技术,持续增加对前沿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资金支持,以绿色科技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协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和经验,提升长江经济带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产业:推进绿色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利用好绿色资源进行产业融合发展,就要抓好生态、产业两个着力点,做好促融合工作,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双轮驱动。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优化升级,将最先进的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深度融入制造业的生产过程,建立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提高制造业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体系,科学评估生态产品的价值,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促进生态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对生态保护做出贡献的地区和个人给予合理补偿。

 

人才:坚持绿色科技人才全方位培育。人才培育需要创新融入绿色理念,培养契合新质生产力绿色技术的复合型劳动者队伍。依托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培养选拔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完善差异化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设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基金机制,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构建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健全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机制,优化长江经济带的科教资源配置,激发知识、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活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大中小型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和培训机构与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定期交流输送优质人才,共同开展培训、开发新课程等工作。

 

(作者分别为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南通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研究生)

 

[ 关闭CLOSE ] [ 打印PRINT ]
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241号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