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首页 > 生态论苑 > 专家园地
发布时间:2024-12-26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代云川 彭国川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生态资源优势如何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成为一项重要战略课题。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路径

 

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生态资源的价值不断显现,特别是在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其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逐步得到认可。要推动生态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需要完善生态资源的价值认定。

 

科学认定和量化生态资源价值。建立统一规范的基础理论框架,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健全完善衡量生态系统生产价值的指标体系,涵盖生态系统服务、物质产出、环境保护等多个维度,为不同类型生态资源的价值评估提供全面依据。

 

优化生态资源价值核算体系。在精准实施价值核算的基础上,逐步打破传统仅依赖单一指标进行评估的做法,采用更加科学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引入因素法、项目法等核算方法,全面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产品价值以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实现生态资源价值的精准评估。根据不同地区、生态类型的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构建差异化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确保各类生态资源在开发和保护过程中获得公平、合理的经济回报。

 

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应以市场化为导向,形成统一规范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和交易平台。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政府要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和交易规则,促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明确生态资源使用权的法律框架,确保资源产权清晰、流转有序,并制定科学的交易规则和标准,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推动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之间的高效对接,促进各方利益的有效对接和协同合作。

 

推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的建设。完善各类交易平台,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积极探索用能权交易机制,以便捷的方式促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交易。提升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生态资源高效配置。完善交易机制,为生态产品创造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实行多样化交易模式。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多样化的交易模式实现生态产品的变现。例如,采用“林权抵押+揭贷”“明晰产权+权益交易”“生态认证+市场交易”“政府授权+市场经营”等方式,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些创新的交易模式有助于明确生态产品的产权,降低交易风险,提高市场参与度,并促进生态资源合理流转。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体系

 

政策支持体系在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支持生态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市场化运作。然而,要实现生态资源的全面价值释放,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系统化的政策框架,包括财政、税收、产业等多维度政策措施的协同。

 

用好绿色金融工具。将生态产品创新性地纳入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和服务条线,是实现生态产品市场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将碳排放权、水权、用能权、节能量、绿色电力证书等环境权益纳入金融抵质押品范围,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工具,有助于推动生态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优化税收、产业政策。通过制定优惠税率或税收返还等措施,激励企业增加对生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升市场供给。产业政策则应重点支持生态产业的创新发展和绿色转型,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通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提供创新研发补贴等方式,加速生态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构建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

 

生态资源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价值转化不仅关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也决定了绿色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要推动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

 

完善生态资源权属制度。进一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一方面,明确各类生态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解决资源权属不清导致的管理混乱和流转障碍,为市场化运作提供法律基础;另一方面,要理顺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确保资源使用方在获取收益的同时,承担必要的生态保护义务。完善生态资源的流转机制,推动资源在市场中实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还要强化监管手段,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和问责体系,确保资源开发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杜绝短期利益驱动下的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

 

强化生态资源监管与价值分配机制。生态资源开发必须以有效监管为前提,同时兼顾合理的价值分配。加快制定和完善生态资源监管制度,将责任明确到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分工协作、责权统一的管理体系。通过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严格的生态保护考核机制,确保保护措施全面落实,从源头上避免开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科学构建生态资源的价值分配体系,尤其是在资源开发收益分配上,注重开发方、保护方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的公平利益分配。

 

推动科技创新赋能生态资源管理。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为生态资源的科学监测和精准管理提供了可能。加快构建基于现代科技的生态资源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态资源的状态、变化趋势进行深入挖掘,建立动态监测模型,为资源保护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开发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实现高效、精准的生态资源管理。同时,加强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提升部门间、地区间的协同管理能力,确保资源保护的响应速度和覆盖范围显著提高。

 

促进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一方面,推动跨区域生态资源的整体规划与协同开发,建立统一的资源评估、监管和开发机制,解决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开发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提升生态资源的整体价值,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区域协同中,通过完善政策协调机制和资源整合模式,实现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 关闭CLOSE ] [ 打印PRINT ]
江苏省生态文明网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为收藏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凤凰西街241号 ICP备案号:苏ICP备15047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