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锡日报






30日下午,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在我市召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已成为全球性战略新兴产业,得益于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一个集信息感知、数据处理和综合管理于一体的环保物联网应用体系已初步形成。
借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重要契机,环保物联网高峰论坛昨在锡举行。论坛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环境专家、物联网专家及众多顶级机构代表出席,通过主题演讲的形式,共同探讨环保物联网的标准制定、发展趋势、需求应用、商业模式等话题,促进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深入应用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绿色新动力。
会场声音@无锡孟伟:构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孟伟,发表了《网络时代的生态环境大数据》主旨演讲。孟伟说,互联网、物联网、移动应用的迅猛发展,使得传感器、视频监控、移动终端等设备产生大量的规模数据,引领世界走向大数据时代。
“数据用好了就是一种价值再造,用不好反而会成为负担。”孟伟认为,近十年来,我们主要通过卫星和地面采集的数据尺度、数据来源、数据指标来检视环境的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用在衡量城市乃至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等方面仍是不够的,需要构建起“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获取更为精准的环境信息。
孟伟介绍,所谓“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就是要进一步促进物联感知与互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提高生态环境信息的获取效率,加快生态环境大数据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不同要素、不同类型信息的规范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大数据信息挖掘技术体系研发与模型模拟等,提升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水平。
魏斌:大数据已演变成推动环境监管创新的有力手段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魏斌的主题演讲引发了在场各位业内人士对于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热议。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变得越发复杂,而大数据应用则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魏斌认为,生态环境大数据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生态环境监管精准化以及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便民化,应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
他欣喜地看到,无锡依托物联网技术,已经开展了相关数据的整合集成工作,初步建立环境信息资源中心、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高数据采集能力,同时强化跨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组织编制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促进环保数据开放共享,开展环境经济形势分析,建设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平台来进行空气质量预报、应对重污染天气问题等,“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将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产生积极作用。”
德国专家:中外合作打造完善水供应网络
德联邦教研部中德合作清洁水项目办公室负责人NicoleUMLAUF和德国BBE公司总经理SoenkeKOBARG一同带来的关于中德水供应网络SIGN项目中“先进的藻类与嗅味在线监测情况”的演讲受到了在场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水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充足的清洁饮用水和优质的原水质量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德国专家在演讲中介绍SIGN科研与开发项目将德国成熟的技术与理念带入中国,并根据实地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项目利用创新及自动化的方法,使监测与早期预警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进而为饮用水制备、输配及清洁水治理打下基础。
德国专家建议,必须关注整个水循环的所有环节,包括高效的城市排水系统、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及适当的监管策略、有效的饮用水制备及合理的饮用水输配。SIGN科研与开发项目致力于改善太湖及无锡、苏州两个大型城市水质,对中国其他地区同类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林宣雄:未来千亿级公司会出现在环保领域
“用商业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环保问题,未来千亿级公司会出现在环保领域。”西安交大环保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林宣雄认为,以前环保工作是政府主导、政府主力,现在已经朝着政府主导、民众主力的方向发展,这将成为改变环保现状的革命性变化。
林宣雄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称,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物联网,但建得还不够,监控范围比较窄,监控还不到位,时常会出现漏监。“如果通过物联网,把所有环境要素充分连接,每时每刻的监测数据就能一目了然。”林宣雄提出了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生态圈的理念。
在林宣雄的生态圈里,企业、大众都能通过物联网技术随时介入。比如居民可以随时查看附近企业的污染数据,督促企业正常运行设备、减少污染排放。企业也可随时调取资料,查询环保政策,接受专业指导。“可以将这样的经验带到‘一带一路’沿路国家,赢得中国在国际上的环保话语权。”
李坚明:碳联网已成为环保物联网的新商机
台北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所李坚明博士认为,本世纪碳预算将于2050年前用完。他介绍说,目前,全球有60个国家或区域实施碳价机制,全球每年实施碳价机制金额将由500亿美元,增加至1000亿美元,物联网的新商机——个人碳权交易与碳联网应运而生。
何谓碳联网?李坚明认为,碳联网是指以现有物联网技术及特定载体,将个人商品交易取得的碳权,完成唯一性及可追踪性认定,并提供个人碳权交易、移转与储存之账户管理服务。
“这是一个个人碳权交易与碳联网时代。”李坚明举例说,开发一台碳交易咖啡机,需要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物联网、实时O2O与云端服务技术。同时,还要有个人碳账户系统、碳权移转信息系统以及生产、消费中和机制等。
他倡议,将个人碳权交易并入现存物联网平台,随着商品附着碳权,消费者通过商品购买,直接交易附着碳权,积累个人碳资产。个人碳资产可通过植树、节能等方式获取,从而促进全社会消费的零碳或负碳,实现人类社会的绿色成长,化解本世纪面临的气候变化挑战。
业界动态@无锡
我省在2020年基本建成 互联网+绿色生态体系
江苏省环境环保厅总工程师刘建琳为论坛致辞。她说,十三五期间江苏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2020年江苏省将实现全省上下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基本建成互联网+绿色生态体系。”刘建琳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环保正向智慧环保转变,江苏环保正按照共建共用共享的理念整合环保各类数据,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先进技术促进“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环保业务深度融合,重点为监测检查执法垂直监管提供信息化支撑,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从而达到促进污染治理与环境风险防范,培育环保战略新兴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事业科学发展的目的。
谈到未来的环保物联网发展,刘建琳称,利用物联网进行环境的监督管理已成为当代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措施,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物联网技术也定会在江苏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生态环境工作中,从而带动环境治理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
应用项目@无锡
敏感鱼为水质“放哨”
身长不足两厘米、通体透明的一尾青鳉鱼,在一个约150毫升的水瓶里活动,通过生物传感技术,能迅速将水质变化准确反馈出来。这款在无锡市梁溪河畔景宜桥水质自动站运行的水质在线生物安全监测仪,利用青鳉鱼对水环境变化敏感的生物性,制成生物传感器,监测水质:一旦有污染混入,该种鱼类活跃度立刻降低,甚至死亡。“只有敏感鱼‘试喝’安全的水,才能流进市民家中。”市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介绍说。
激光束上高空“斗霾”
一束激光射向几千米高空,便能在后台系统呈现出空气中颗粒物的立体分布,这款无锡中科光电公司基于物联网传感技术打造的大气颗粒物监测激光雷达,于2013年底开始在无锡投用。据介绍,这项技术利用了颗粒物的“消光效应”,不仅能监测到目前设备无法监测到的更为细小的颗粒物,更能动态反映大气污染的过程、特征及来源。简单地说,今后风往哪,后台的监测人员便能第一时间获知污染物的最新动向,初步实现了我市大气监测的“地空一体化”。检测得出大气污染物立体分布数据报告后,系统将形成解决方案,政府部门就可以根据方案研究要停产多少企业、停驶多少机动车等内容,有效对抗雾霾及防范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环境账助城市“调绿”
|